食物过敏是部分人群对某些食物产生的一种不良反应,属于Ⅰ型变态反应(外界的抗原性物质进入体内刺激免疫系统,产生相应的抗体IgE)。截至2016年4月,国际免疫联合会(IUIS)及世界卫生组织(WHO)认定并命名的食品致敏原共计297种。食物过敏反应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和性别的人群,但好发于婴幼儿和女性,主要与个人体质有关。
食物过敏起病快慢不一,病情轻重也不同。有的食物过敏在进食后数分钟即起病,叫速发型食物过敏。其症状明显,甚至比较严重,表现为呕吐、腹泻、呼吸困难、喉头水肿等。但常见的是进食后数小时甚至几天内发生的过敏反应,叫迟发型食物过敏,多表现为胃肠不适、皮疹等。
轻症的食物过敏可自行缓解或通过口服药物治疗,症状严重的小部分人可出现过敏性休克,需要及时救治。食物过敏无法治愈,多反复发生,所以预防是关键。如何预防食物过敏呢?下面给大家一些建议。
我国现行国家标准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》(GB7718-2011)要求,预包装食品标签对8种致敏物质进行标注,包括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、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、鱼类及其制品、蛋类及其制品、花生及其制品、大豆及其制品、乳及乳制品、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。加工过程中间接带入或可能带入的致敏物质,可以在配料表附近或其他位置加以提示。含有这8种致敏物质的食物是导致中国人食物过敏的主要原因。预防食物过敏,有效方法就是不吃引发过敏的食物。一般来说,家庭加工食品比较容易做到,但如果食用预包装食品,就要格外关注食品标签,养成吃之前仔细查看致敏物质标识的习惯。
调查表明,婴幼儿食物过敏是婴幼儿继发性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。以乳汁为主要食物的婴幼儿,如果对乳汁过敏,必须要选用适宜的替代食物,否则会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影响。为解决婴幼儿过敏者的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问题,我国批准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(标签上写有批准文号为国食注字TY+8位数字)。家长选择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时,要选择国家批准的正规产品,并在临床医师或临床营养师的建议和指导下使用。临床医师或临床营养师要密切随访和及时调整过敏者的食用方法,以保证营养素的膳食供给量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。
对于儿童和成人来说,不吃含致敏物质的食物,不能做到食物多样化,可能导致膳食平衡被打乱,所以也要采用替代食物。选择替代食物时注意三点:首先,要秉持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中同类食物互换的原则,比如对含麸质谷物及其制品过敏的人,要选择同是谷薯类、无麸质的食物来替代,比如大米、小米、玉米、藜麦、荞麦以及马铃薯、红薯等。其次,考虑到不吃某种食物会导致身体亏欠营养素,要选择能弥补该营养素不足的食物,比如牛奶过敏的人,如果长期不喝牛奶,可能导致钙摄入不足,需要适当多吃其他富含钙的食物,如虾皮、鸡蛋、豆腐、芝麻酱等。另外,替代食物也要多样化。我们知道,每种食物的营养成分都不同,一种食物不可能完全替代另一种食物,只有食物多样化,才能在不吃某种食物的情况下,仍然能实现平衡膳食。
一般来说,食物过敏的人很在意自己的饮食,正常情况下出现的致敏物质都会被小心避免。而有些致敏物质的存在往往不易被发现,比如那些正常情况下不存在、在交叉污染情况下引入的致敏物质,或者食物中的隐蔽致敏物质,引发过敏就会防不胜防,可能对少数非常敏感的人构成危险。研究表明,几毫克花生蛋白就能引发过敏,而一颗花生含有的蛋白在300毫克左右,也就是说,一颗花生就完全足够引发过敏反应。对花生过敏的部分人群,要格外注意避免吃任何可能含有花生蛋白成分的食物,如冷榨或者提取工艺制取的花生油,以及装过花生制品容器所盛装的其他食物。
有的人没有到医院就诊,就自行判断对某些特定食物过敏,此后严格忌口,由此形成心理暗示,使得身体对这些食物产生抗拒。长此以往,将影响膳食平衡。建议在忌口之前先经临床医生诊断,查明致敏物质,以决定对哪些食物需要忌口。
研究结果显示,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防止食物过敏,肠道益生菌可缓解食物过敏。这些研究结论目前来说虽有争议,但多到户外活动,每天晒太阳半小时以上,促进机体合成维生素D,多食用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和饮品,改善胃肠道微环境,都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,改善体质,对预防过敏有一定的好处。